当前位置:在线课堂>>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研修课程
主题九 此事“无声”胜有声——班主任如何面对班级中的失窃事件
课 程 简 介
培训团队:
李亚娟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姜书勤 南京市江宁区教育局德育研究室
陈小锋 南京市觅秀街中学
研修学时:
3学时
案 例 分 享
作为班主任,不可避免会遭遇班级失窃事件。在处理此类事件时,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伤害到一颗童心,带给他一生刻骨铭心的耻痛记忆,甚至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我 的 故 事
这样的故事,是否也曾发生在你带班的过程中呢?不妨与身边的伙伴分享一下或者用笔写下您的处理妙计吧!
困 惑 观 点
- 困惑1
- 困惑2
- 困惑3
- 困惑4
凭借班主任工作的教育实践经验,你认为学校环境下发生班级失窃事件背后的原因有哪些呢?
观点一 诸多心理因素是学生行窃的主要原因。
一般来说,学生的偷窃行为有以下几个心理方面的因素。
一是占有欲的需求:为了拥有自己喜欢的东西而采用不告而取的方式满足自己的欲望。如某班主任为了满足学生阅读需要,从自己家带来很多书放到班级的图书角,几个月后少了很多经典的读物,经分析发现某学生独自占有了读物。
二是被认同的需要:某些学生不善交往,为了得到同学的认同或免受同学排斥,会以偷窃方式取得财物,再与同学分享,满足其交往的需要。如有学生偷同学的钱充饭卡,然后又拿这个饭卡给同学用,比如体育课后买水、买饮料什么的。
三是不正常情绪发泄:偷窃不是因为个人所需或金钱价值,而是一种表达报复的手段。比如班上的一个学生就是属于这种情况,今天谁和他说了一句令他不高兴的话,他就把别人的书藏起来,明天谁碰了他一下,因为他家教比较严,不允许和别人打架,他就把别人的作业本给扔了。
四是爱的需求:为了吸引家长或学生老师的关注,就通过偷窃这种偏激的行为表达自己。
观点二 周围环境因素势必影响学生的行为。
环境对于一个人成长的影响不容小觑。对于学生来说,主要的环境影响来自于家庭教育和班级氛围。可能造成学生行窃行为的家庭教育极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是过于放任,对孩子偷窃行为纵容,使孩子逐渐养成做出偏差行为而感到无所谓的态度;要么就是家长过于苛严,过度管制零用钱,使孩子无法满足物质欲望而起贼心,或者孩子遗失财物时,为了免受责罚,而去偷窃别人财物顶替。
另一个是班级的特殊氛围造成的失窃。即丢东西的人自认倒霉,拿东西的人也无所谓,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连锁反应。
观点三 从丢失者身上找原因,正视他们缺乏自我财产保护和防范意识的问题,教育其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班主任的力量是有限的,不可能在任何情况下帮助任何丢东西的学生找回钱物,因此,防盗的关键还在于学生自己的自我保护意识。通常来说,学生认为班级是一个安全可信赖的空间,于是形成随手乱放钱物的习惯,也就使那些抵挡不住诱惑的同学有机可乘。当物品丢失时,是不是也应该好好反省一下,为什么是你而不是别人丢失东西?是不是你缺少财产的自我保护意识?走上社会后没有那么多人去保护你,靠的只有自己。在高中阶段,班主任的认知应该发生转换,不是说老师是学生的保护神,能帮学生保护到位,而学会自我保护意识这一点应该是非常明确的。
班主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应该处理过班级失窃事件,一般情况你如何处理呢?
观点一 开展主题班会,通过真诚的对话与交流,促使犯错学生主动认错。
在校园环境下,班级失窃一般都是由本班同学所为,必须及时处理,否则影响班级的和谐信赖氛围。在处理此类事件时,应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恰当方式,这种及时开展主题班会的形式更适合于中学高年级学生,尤其是高中生,他们已经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通过主题班会晓之以理,令其明白偷窃行为的利害关系。
比如,班主任可以开展一个关于国家法律的主题班会,介绍一下与偷盗相关的法律法规条文,搜集一些法制视频及案列资料给学生观看。看完之后,引导同学们就偷窃行为开始讨论,最终学生形成了自己的意见,被怀疑的同学自觉的低下了头,也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事后班主任也没有找这个同学谈话,从此以后,班级再也没有发生过失窃现象。经过班会同学之间真诚的对话和交流,老师的宽容和同学们的谅解使得犯错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不再继续错下去。
观点二 先运用警察的思维“破案”后进行“秘密”教育。
首先运用警察的缜密思维和精细技巧去“破案”,找回丢失物品。班主任应在第一时间排查事实,了解情况;随后进行心理攻势,寻找突破口,再者察言观色,锁定目标。当然这种处理方式更适合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分析,此阶段的孩子的道德认知还处于惩罚与服从阶段,即犯错违反规则后担心害怕被惩罚,于是行为表现与平时有明显差别。因此,班主任可以运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严肃而又严厉甚至吓唬地方式说明此类行为的严重性,再根据学生的表情或肢体表现发现“嫌疑人”。接着从“嫌疑人”中确定作案人,这时候可以与你所怀疑的学生进行面对面地交流,从对话交流中发现细枝末节。从而锁定对象。或者班主任可以坦诚地教育学生:“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人在成长过程中就是不停地犯错误,不停地吸取教训,然后才能成长。大人也犯错误,老师也犯错误,老师犯错误都能得到大家的谅解,何况同学呢?”从而诱导其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改正错误。最后,在学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后,班主任应该设法保护孩子的自尊,巧妙地使物品完璧归赵,圆满解决问题。
比如制造不在场的环境,给学生归还物品的机会。班主任可以令同学们每人无记名地交一个信封,由自己决定放入一种东西,这样犯错的学生就可以趁机将物品交给老师,即解决了事情,又教育了该生,令其体会到老师的善意和保护。
再比如,通过第三方归还。班主任可以让犯错学生将物品送到学校的广播室,并告诉是自己捡到的,同时保证不在班级里和学校里宣扬此件事情;或者将物品先给老师,再由老师将它转交给班里的某位学生,让这位学生完成归还工作等等,都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
观点三 每天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学生彼此更加了解和熟悉,当老师解决不了的时候,不妨放手交给学生处理。
学生共同生活在班级空间里,每天的接触使得彼此之间更加了解和熟悉。今天这位同学买了什么新东西,明天那位同学穿了什么新衣服,对于这种日常琐碎的小事,班主任也许观察不出来,但是学生对这些情况都了如指掌。凭借着他们敏锐地觉察力,往往可以找回自己所丢失的东西。
班级失窃的处理是个很棘手的问题,有时明明知道是谁“作的案”,可不知如何令其主动承认错误,妥善解决问题?
观点一 耐心等待,用宽容的姿态和真诚地行动关爱他、感化他,从而唤醒被蒙蔽的心灵。
孩子都是善良的,他们面对的是未曾经历过的世界,他注定是要在错误中成长的。而对教育者而言,该关注的问题不是孩子是否犯错,而是如何让儿童本人以及他周围的人从这些错误中得到健康的成长。班主任要秉持这种教育观念,耐心等待,用宽容的姿态和真诚地行动关爱他、感化他。比如,多多鼓励、表扬,肯定他的优点和长处,使他明显意识到你关心他,在意他,慢慢地用爱感化他,唤醒心中的善。同时,还要给他放出这种信号:只要你主动承认错误,我就既往不咎,你在我眼里仍然是个好孩子,而且我保证不会让第三个人知道。这样打消他主动承认错误后被老师责备和同学嘲笑的疑虑,才能真正做出行动。
观点二 结合家庭教育力量,共同教育。
偷窃行为背后有很多原因,单纯依靠老师个人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家校通力合作,共同教育学生健康成长。通过与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家庭教育环境,找到学生行窃背后的原因,从而形成教育合力,促使学生向善发展。
观点三 发挥集体舆论的作用,共同创造文明规范的大环境。
班主任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况且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可爱,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确实会遇到那种顽劣的学生,一般的老师们惯用的讲故事、让作案人良心发现主动上交、吓唬等方式都是无效的,甚至某些“作案人”对于自己的“丰功伟绩”暗暗窃喜,将老师教育的无奈当作自己的能耐。对待这种“特殊”学生,班主任也可以使用“秘密绝招”:发挥集体舆论的作用。小偷的行为本身已经使大家接受了一次善恶标准的教育,因为一旦群体中出现失窃的事情,多数情况下,群体的绝大部分人都会群情激愤,而群情激愤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个压力必然作用于“作案人”,促使其承认错误。
另外,教育的要务是点燃学生的道德之光,引导学生去锻炼自己的品性,因此形成文明规范的大环境比抓住一个小偷更重要。教师要明确自己对于此类行为痛恨的态度和情感,并引发学生共鸣,从而形成文明道德的班级成长环境。
您在处理完班级失窃事件后,最深的感触是什么?
观点一 将这类事件当作一次不期而遇的教育契机,关注全体学生的教育而不是破案,使犯错学生难堪。
偷窃行为不仅阻碍个人良好道德品质发展,而且还会对班级造成不良影响,个别学生可能会效仿,生活于不信任的班级环境中,学生的安全感缺失,班级的凝聚力受损,因此班主任要高度重视此类事件,及时运用智慧妥善解决。
李镇西老师说过把每次失窃事件都当作一次教育契机,虽然只是一个人犯错误,但是要让全班人的心灵受到震撼。教育与警察不同,教育绝不是抓住一个小偷,而是教育引导学生向真善美成长。因此,班主任处理此类事件关注的焦点问题是在保护学生自尊的前提下,教育全体学生。
另外,如果我们班主任能把此类事件当作研究课题,把学生的问题当作锻炼、提升自己的契机,看成积累教育经验的财富,那么智慧而优秀的班主任离我们还远吗?比如某小学的班主任将偷窃行为命名为“儿童私拿他人物品”,并且做了一个“儿童私拿他人物品的个案研究”,最终成功帮助该学生改正了这个问题,自己的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观点二 人都是在犯错中成长起来的,犯错是学生成长的常态,此类行为是学生行为失范的一种表现。因此,在教育中要多些宽容,多些等待。
学生面对的是他未曾经历过的世界,他注定是要在错误中成长的,犯错是学生成长的常态,此类行为属于失范的表现。对教育者而言,该关注的问题不是孩子是否犯错,而是如何让儿童本人以及他周围的人从这些错误中得到健康的成长。
偷是个很敏感的字眼,慎用小偷的词语判定一个学生。有专家研究表明,三年级以下的孩子自我意识还不够明确,他们的“偷窃”只能算是一种不诚实的占有行为。因而,儿童未经他人许可而获得他人物品的行为,只能看作“私拿”不能界定为“偷窃”,孩子都是善良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在宽容中引导其向上向善。
方 法 探 讨
班主任如何妥善处理班级失窃事件?
通过以上的讨论和分析,我们发现,大家其实都在关注同一个问题,即如何看待学生的行窃行为并妥善处理。
教育不是简单地依葫芦画瓢的事情,而是一种智慧,一种机智,它需要我们运用自己的头脑,从爱心出发,富有技巧地解决孩子成长中的种种错误,并尽最大可能,唤醒良知的力量,鼓励孩子自己战胜内心的邪恶。
实 践 探 索
问 题 思 考
1. 班主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面对班级失窃事件,一般情况你是如何处理的呢?请结合自身实践分享一下您的方法吧!
2. 班级失窃在不知道是谁“作案”的情况下,怎样令“作案者”主动承认错误,妥善解决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