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课堂>>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研修课程
主题十二 关注青春期的成长烦恼
课 程 简 介
培训团队:
罗京宁 南京航天航空大学附属初级中学
齐学红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班主任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陈 宁 南京市扬子第二小学
研修学时:
3学时
案 例 分 享
我 的 故 事
当少年已识“愁滋味”,当青春期的孩子无可避免地遇到 “成长的烦恼”时,作为班主任的你是怎样帮助他们解决这些烦恼的?不妨将它记下来,和大家分享。
困 惑 观 点
- 困惑1
- 困惑2
案例中的“格格”由于青春期的特殊心理特征以及一些不愉快的家庭问题,出现了令人担忧的行为和心理异常,严重影响了格格的学习和人际关系。对案例中老师的教育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观点一 尊重和理解才能获得信任。
在我们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一个班主任要面对许多学生,调皮“另类”的孩子总是比较让人头疼,但正是这些“另类”的个案考验出班主任的教育智慧、教育真诚和教育能力。这位班主任在接班后,面对“格格”的种种出格表现,没有排斥和厌弃,而是耐心地观察、真诚地倾听,循循善诱,用尊重与理解碰撞孩子不安的心灵,获得了“格格”的信任,也帮助她重新找回了自信和尊严,在小学学习的最后一年里实现了一次人生逆转。这是一位具有良好教育素养的老师,她善于体味学生的内心世界,她明白“她此刻需要温暖,需要关爱,需要真情!”,她知道“没有信任,就没有有效的教育”。 她美好的教育语言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笔精神财富,比如“大千世界里有鲜花也有泥潭,我们只追求心中的太阳就行”……
观点二 集体教育的力量大。
不是孤立地辅导“格格“一个人,而是将她的问题放进班级这个大环境中去解决。班主任透过一个“格格”,看到了与“格格”同龄的学生们正面对的这种青春前期对异性朦胧好感而不知如何表达的心理困惑,在班级开展了主题系列大讨论活动。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能看到自己的行为与内心并非一致的客观矛盾,学习用别人或大众都可以接受的方式来如实表达真实的情感。
观点三 每一个特殊学生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每个孩子刚出生时就是一张白纸,他们的成长过程就是被不同的家庭、环境打上不同烙印的过程。孩子是无辜的,也是被迫的,谁也不想长成一棵“歪脖子树”。即便他(她)的怪异行为、出格举动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麻烦,我们也不能嫌弃他(她),而是应该发自心底地更多关心他们,耐心倾听、真诚沟通,才有可能打开孩子封闭的心灵。作为班主任,这位老师对“格格”有了充分的了解:家庭问题、自身问题、环境问题,针对“格格”的这些问题以及更多的“格格”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在和学生平等沟通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转变学生。
观点四 “格格”的家庭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不应避而不谈。
在了解“格格”的过程中,这位班主任发现了她的家庭问题,知道她有一位不负责任的父亲,家庭面临破裂。显然“格格”的性格变化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家庭的问题,父母关系的不和,以及他们对“格格”从宠爱有加到不闻不问,在孩子的心灵上划了一道道深深的伤痕。无论家庭好或坏,孩子是不能选择的,更不能逃避。在有关“格格”教育的问题上,我认为这位班主任没有足够重视家庭因素。如果父母的不良影响已经深深伤害了孩子,埋怨是无用的,避开这个话题也是不可取的,不妨帮助孩子一起来面对,并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格格”能正确理智地面对自己的父母,尽早恢复与父母的关系,让她知道父母仍是爱她的。教师应该做的不仅仅是把孩子圈入怀中,而是更巧妙地把孩子送回家长的怀抱。
观点五 不“出格”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吗?
“格格”因为一系列“出格”的举动,引起了同学和老师的侧目,不论是否明说,在大家心目中,格格都是另类的,是不受喜欢的,她的一些言行更是扰乱秩序、备受指责的。在案例中,这位班主任虽然没有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立刻制止,而是巧妙而智慧地谈心、讨论等方式,逐步打开“格格”的心房,使她从“另类”的出格学生渐渐变得守规矩,并且在六年级以好的升学情况证明此教育方式是有效果的。然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童真,如果用整齐划一的方式来评价所有的孩子,比如学习成绩的高低、是否遵守纪律等指标,那么许多成绩不够好的学生,或者那些生性活泼好动的学生,就很容易被贴上“出格”的标签了,这是否隐含了一副教育的“有色眼镜”呢?进而追问,是否如果这个孩子后来没有考上令人满意的学校,那么之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效果就可以被一票否决呢?
观点六 小学生更喜欢游戏活动胜过讨论会。
小学生的语言尚未发展充分,很多心里的想法难以用口头表达清楚。当然,案例中的“格格”是一个文采、口才俱佳的孩子,讨论会中她可以比其他同学更顺利、流畅、精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对“格格”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自我展示舞台。但是一个班不是只有“格格”,其他同学是否也同样适应以讨论会的方式解决自己的内心深处的“小秘密”呢?小孩的天性是爱玩,班主任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其中蕴藏一些灌输无效的道理,让孩子在游戏活动中学会沟通,边玩边感受,玩过之后自己总结体会,互相分享,使孩子在快乐中成长,在讨论和分享中思考地更成熟。
如果你是案例中的班主任,你又会怎么做呢?
观点一 青春期教育的六字方针“尊重、接受、引导”。
这里所说的青春期教育的特定含义是学生“早恋”。感情的事情,无所谓早晚,中学生有喜欢的男生和女生非常正常,作为老师的我们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尊重事实,尊重学生懵懂的情感是处理这类事件应有的态度和前提。当然尊重事实并不意味着赞同。中学生少有理智清醒的,大部分会被爱情冲昏头脑,做出出格的行为,这时候就特别需要教师的教导“保驾护航”,引导孩子渐渐敞开心房倾诉困扰,鼓励孩子学会珍惜和等待美好的青春年华,让爱意像小草悄悄长,像溪水静静流,静待花开的那一刻。我一般会和这样的“格格”单独谈话,告诫他们“做人做事赢在分寸”、“感情的水流需要理智的堤坝”、“爱情的经营需要能力的成长”……由于既不会在班级公开批评训斥,也不会煞有介事地联系家长,还能认真倾听他们的感情困扰,所以“格格”们也都愿意接受我的劝诫,约束自己的行为,学习用理智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甚至在遇到棘手的问题时还会来和我商量。
方 法 探 讨
班主任如何引导学生面对青春期出现的问题?
通过以上的讨论和分析,我们都在关注一个焦点,当学生出现青春期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时,班主任如何帮助他们面对和解决这些“成长中的烦恼”。
实 践 探 索
问 题 思 考
1. 当学生出现青春期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时,班主任如何帮助他们面对和解决这些“成长中的烦恼”?请结合自身实践分享一下您的经验吧!
2. 班主任如何做好青春期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