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通过对教学案例的观察与思考,了解调控课堂需要关注的要点。
2. 掌握一些调控课堂教学的方法。
3 课时
-
康龙,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小学科学教研员,湖南省优秀教师,长沙市小学科学骨干教师。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食物包装上的信息》。课前科学老师安排学生们准备一些带有包装的食品用于课堂观察,还通过“家校通”给学生家长发了信息。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进教室前都高兴地向科学老师汇报:
“我带薯片来了!”
“我带牛奶来了!”
“我带了火腿肠,可以吗?”
……
教师很高兴,有这么多的观察材料,今天的课应该不成问题!
可是,自打上课铃响后,学生就没有消停过,他们把食品袋(尤其是膨化食品袋)移来移去,不断发出响声,还不时有人在轻声预约,课后怎样分享食品。教师费力地组织教学。终于开始活动了,学生会开展哪些探究性的活动呢?
教师到各小组巡视后,眉头锁得越来越紧。
“你这种小鱼是微辣的!我喜欢猛辣的!”
“老师!小明同学把包装香干的袋子打开了,里面的油流得桌子上到处都是!”
“老师!小明在吃瓜子!”
“原来‘五香味’就是这个味道啊!”
……
学生感兴趣的是包装袋里面的食品,几乎没有人留意包装上的信息!
化解了一起又一起的矛盾,批评了一个又一个的学生后,到了汇报交流阶段,教师几乎不再有信心了,只是象征性地提出问题:你们在食品包装上发现了哪些信息呢?结合几个学生的发言,在黑板上板书“食品保质期”、“食品材料”等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了解的信息。而此时大部分学生,依然在把玩手中的食品,甚至有学生开始“大胆”地品尝食品的味道!
与案例中学生收集食品包装上的信息时出现课堂失控现象类似的情形,很多教师都遇到过。避免这样的课堂失控要从源头抓起,即找出课堂失控的原因。
学生年龄较小、认知水平偏低,不少孩子把科学活动特别是动手实验当作游戏而非研究,当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流于嬉戏而非求知时,课堂活动就容易呈现出无序状态,热闹有余理性不足。上述案例中,教师根本来不及组织学生进行有序观察、交流包装上有什么“信息”的活动,学生早已经对包装内部的美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分享美食,甚至是把这些有包装的食物弄出声响来都成了学生乐此不疲的活动,这时要把学生从这种无序的嬉戏活动中吸引到有序的探究活动中来,是非常困难的。
教师的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特点不够了解、对教学目标没有做到了然于胸,或者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不够清晰,过分强调放手和自主学习、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不够明确,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课堂教学失控。
活动说明:因为孩子们对自行车各部件的名称很不熟悉,所以在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时,学生对部件名称记录、描述容易混乱,同一部位出现多种不规范名称,使得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出现不理解,甚至产生不必要的争论。为了克服这一困难,保证课堂交流有序、有效地开展,我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活动说明:对于刚刚接触科学课的孩子来说,课堂常规还处在养成阶段,自控能力不强。在观察金鱼时,因为他们对金鱼这种小动物充满了喜爱和好奇,所以也很容易出现学生兴致高昂地“玩”金鱼、“逗”金鱼的现象,缺少有序、有效的观察。为了缓冲学生的好奇心,我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活动说明:把玻璃杯中收集到的气体——二氧化碳向蜡烛的火焰上倾倒,由于收集到的气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学生只能凭感觉来倒气体,操作出现失误的机率很大,加上气流的冲击,实验容易出现倒完二氧化碳气体以后,蜡烛依然不灭的现象。“没有现象”出现的实验课,容易激发学生的负面情绪,导致课堂失控。为了提高实验操作的“成功率”,我添加了一个实验装置,进行了如下设计。
应对课堂教学失控,最好的方法是提前预料课堂的发展方向,引导课堂良性发展,防止课堂失控。有经验的老师会预料到影响课堂调控和推进的因素:分析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时,学生难以辨识自行车的零部件——找到了简单机械却说不出来;观察金鱼,讨人喜欢的金鱼在吸引学生观察的同时还可能唤起学生爱玩的天性,出现“玩得热闹,学习却很低效”的课堂场景;不论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产生什么样的气体,学生都会期望将它倒向燃烧的蜡烛时会有现象发生,他们最不希望“什么都没有发生”的情况出现,怎么样减缓二氧化碳气体向四周扩散逃逸呢?面对这些困难,教师采取了一些预设的教学措施:在自行车上贴标签辅助教学,也用动手做来帮助说,呵护了学生探究思维的专注性。给喜欢的金鱼罩上毛巾,也同时有效地“罩”住了学生好动的天性,观察、亲近金鱼时,也只需要简单地揭开毛巾而已。要防止倒向蜡烛的“神秘气体”散逸,在燃烧的蜡烛上罩上一个自制的小罩笼就可以了。授课教师选用了一系列的材料来辅助调控课堂,更是在有丰富课堂经验的基础上用智慧应对可能出现的课堂失控。
还可以怎样应对可能出现的课堂失控呢?
 
 
 
 
当教师用话题、材料来吸引学生融入课堂学习的时候,也可能同时激活了学生爱玩的天性,为课堂失控埋下伏笔。教师的组织教学不应该是抑制学生的玩、压抑学生的兴趣,而应该是因势利导、寓学于玩,构建和谐的科学课堂。
教师应当如何组织才能防止课堂失控呢?我们认为,解决课堂失控的问题,要从预防和应对两方面着力   (具体内容详见《直击新课程学科教学疑难 小学科学》,周赞梅、余炜炜等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95页) |
|
1. 《美国小学科学活动设计与示范》,洛比尔,华夏出版社,2004
推荐理由:该书是按照“科学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理念,从不同知识领域搜集典型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科学问题,并站在满足学生需求的角度设计的探究活动案例集。
 
2.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刘儒德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推荐理由: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心理学专业书。正如作者所说:“全书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介绍、演绎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阅读时能够激活教师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自己的理解,自觉自愿地付诸教育行动,产生教育的效应。”全书精选64条心理学规律和效应,分为教学、教育和管理三部分,适用于教师不同方面的工作,尤其对教师组织教学有所启示。
1. 怎样处理课程标准体系以外的内容对学生的干扰?比如说在探究沉浮现象的时候,怎样处理学生可能发现的“水的表面张力”现象?
2. 你怎么看待“放下教学活动,专门强调课堂教学纪律”的课堂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