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假”与“空”,求“真” 与“实”

——如何对待教学内容的泛化

  • 课程介绍
  • 问题聚焦
  • 讨论交流
  • 案例示范
  • 专家点拨
  • 拓展学习
课程目标

1. 明确坚守学科教学本位的语文意识等原则。

2. 掌握避免教学内容泛化的文本立场等方法。

课时建议

3 课时

课程专家
  • 袁源

    袁源,南京市教研员,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曾获得“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第三届‘语通杯’全国十佳教改新星”等荣誉。

  • 吴欣歆

    吴欣歆,教育学博士,北京教育学院教师教育人文学院院长,副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著有《高中语文选修课选择性的实现——执行课程层面的探索》《十年了,停下来思考》。

案例一:教材真的就只是一个引子吗?

这是一堂阅读教学课,张老师讲授的是胡适的《我的母亲》。读过课文之后,张老师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有关母亲的几件事情,并简单探讨了文中母亲的性格。为了进一步体会母爱的伟大,老师借助课件为大家呈现了一些生活中母亲关心儿女而甘愿付出一切的感人事例,播放了相关视频。观看完视频之后,张老师让学生谈感想,并要求当堂写一段表达感恩的话送给自己的母亲。一堂课下来,真正讨论课文内容的时间只有十几分钟,拓展延伸时说说写写倒是花了不少时间,显然张老师只是把课文当作了一个引子而已。但回过头来想,学生真的理解了胡适先生笔下的那位可贵母亲以及他对母亲的感激怀念之情了吗?

案例二:这是一堂语文课还是政治课?

在学习雨果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时,刘老师将深入认识在海难事件中出现的英雄船长——哈尔威、学习船长的高尚品德作为这次阅读教学的核心。当学生从课文中找到关于描写船长语言、动作、外貌的句子,谈到自己如何理解船长的性格时,有了以下回答:“船上的人们都在惊慌失措时,船长却能镇定自若,指挥大家逃生,这就是他忠于职守的表现。”“船长提议妇女、小孩先上船,其他人靠后,否则就开枪,我觉得他特有英雄气概。”“我觉得船长和我们的雷锋叔叔一样,都是一心替他人着想,他只顾救人,却顾不上自己!”……

学生通过阅读,有了自己的阅读体验,并敢于表达,这正是阅读教学的目的所在。于是,刘老师及时地肯定了大家的回答,并鼓励继续踊跃发言。可就在此时,有学生满脸疑惑地举起了手回答:“老师,我觉得船长不珍惜自己的生命的做法,我不赞成!”对课文有不同理解,这是允许的,刘老师瞪大眼睛,想听下文,于是发言的同学继续阐明自己的观点:“一来,我觉得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都要好好珍惜,这样才对得起自己的父母;二来,船长如果能继续活下去,那他不就会更好地干好本职工作吗?这样他给社会的贡献就更大了!”从现实的角度看,似乎船长活下来更有价值,刘老师连忙称赞。哪知话音还没落,又有人发言了:“我觉得船长完全可以救人之后逃生,就算救生艇不够,他会游泳,完全可以采取自救的方式!船长真有点傻!”“对呀!船长活着作用更大!”……一石激起千层浪,“英雄船长”竟一下子成为了大家“批判”的焦点。教室里的气氛再次掀起高潮。下课铃响了,大家却还在尽情地各抒己见地批判“船长”。

课后,刘老师回到办公室和同行们交流这节课时,却喜忧参半。她觉得学生敢于表达个人观点,并且说得很在理,这是她最高兴的。可是,大家讨论的焦点却似乎跑了题,因为他们没有从语言的角度去理会作者塑造人物的意图,而是从生活实际去评判一个人的思想行为。这哪像语文课,倒更像是政治课了!

案例三:五花八门的拓展延伸

走进现在的语文课堂,我们会发现课堂的容量越来越大,课堂里热闹非凡,你看:为了让学生了解作者和作品的背景,教师会给大家讲有关的历史故事;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读懂科普文,会请来科学老师介绍专业知识;为了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小组合作表演起了课本剧;为了带大家体验不同的情感,师生一起欣赏起了音乐、图片、视频……教师为了创设情境,煞费苦心,学生也常常陶醉其中,乐此不疲。可是当我们冷静下来思考,形式多样的拓展之后,学生到底从中学到什么语文知识呢?学历史?科普知识?表演?还是音乐?……

谭兴茂:缺乏开发利用资源的经验,导致教学内容泛化

2011版课标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比较明确、具体的建议。因此,开发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扩大语文学习的途径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方式,也是每位语文教师必须要引起重视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讲求形式主义,没有从教材出发,考虑教学需要、学生学习的需要而片面地理解为只要能沾上边的资源就利用,缺乏开发利用资源的经验,结果导致教学内容的泛化,即在学生对课本内容还没理解时,老师就急于延伸到课外阅读;语文课语文的味道不浓,课堂上讨论的焦点成了其他学科内容,如政治、历史、生物,甚至成了班会课等;或者教师重教学活动的组织轻视语言文字的探究,过于讲究多媒体的运用,一味让学生被动地听、看,轻视学生主动地读、思、写,等等。

所以,要避免教学内容的泛化,开发课程资源要有的放矢,讲求实效性,切忌画蛇添足。

李帆:不可忽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倡导教师要学会合理使用教材,不是照本宣科地就教材讲教材。而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广泛的。生活处处有语文,因此我们倡导学生从生活中学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本知识,借助已有知识经验去主动地学习课文以外的东西。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教材的确是一个引子。但是不少教师忽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正如案例一中所说的,在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文本的时候,就急于进行所谓的拓展,以实现扩大课堂阅读容量的目的。却不知学生缺乏知识积累,又怎么会合理运用?这样的学习效果只会是空中楼阁。没有扎实的根基,怎能建得起高楼大厦呢?

王思琴:要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防止“串味”

案例二中的刘老师把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其高贵品质作为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并且要学生紧扣文本探讨交流,这本无异议。但当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走向极端或出现方向性错误时,刘老师没有及时地引导学生回到语言文字的探究上,却一味地鼓励学生对人物的思想品德、为人处世谈个人看法。这势必会令人觉得更像是上政治课了。语文学习的确离不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探讨,但不论怎样也不能让语文课串了味。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只有牢牢地把握住语文学科的特点组织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实现其教学目的,而不至于偏离左右。

成宇峰:拓展延伸切忌流于形式

案例三中出现的这些现象,尤其在一些公开课上体现得比较明显。初看之,我们会觉得如今的语文课的确生动精彩了不少,老师激情投入,学生积极参与,多媒体技术广泛运用,语文教学在向文本外、向生活延伸。但仔细一想,这样的拓展延伸到底对于学生理解文本、促进其思维发展、提高其听说读写的能力有多大的意义呢?

拓展延伸要有分寸,当用则用。它不能仅仅成为营造课堂氛围的一种装饰,或者是教师展示特长的平台,而应当成为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活动。拓展延伸切忌流于形式。

实践一:紧扣文本的人物赏析——《心声》教学片段

活动说明:在回顾人物形象赏析的经验后,我安排了这个教学环节。

 

点击查看点评

实践二:忠实文本的内容探讨——《羚羊木雕》教学片段

活动说明:在完成“该怪谁”的内容探讨之后,我进行了下面的指导。

 

点击查看点评

实践三:依托文本的拓展提升——《我的母亲》教学片段

活动说明:在这一课的教学临近结束时,我设计了下面的拓展提升环节。

 

点击查看点评

专家一:袁   源

伴随着本世纪初的课程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展现出异彩纷呈的喜人局面。然而,不能不看到,有些教师片面强调教学内容的人文教化效果,有些教师为了追求教学形式的新颖甚至热闹,造成阅读教学内容出现泛化的倾向。对此,我从三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语文教学姓“语”,语言文字的精准理解与娴熟运用是语文教师能给予学生最好的财富。尽管在语文教学中,人文思想的教育、精神境界的提升、文化品位的增长和审美情趣的丰富,甚至科学素养的培育等,也是极有价值的教学目标,但这些目标必须基于语言文字的学习,必须从“语”和“文”的土壤中自然萌发与生长,不能空泛地进行某方面的学习而忽略语文自身的教学要求。

专家二:吴欣歆

语文教学要讨论教什么、怎么教、用什么教和教得怎么样,“教什么”涉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怎么教”涉及教学流程和教学策略,“用什么教”涉及教学资源的使用和开发,“教得怎么样”涉及评价方向和评价方式。其中“教什么”是最为核心的问题,决定着怎么教和用什么教。

 

 

 

 

导致教学内容泛化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课标要求的忽视,对教材内容的盲从,对课文解读的粗放。针对这三点原因,我们选择教学内容应该以课标为目标依据,准确理解教材编者对相近文章教学内容的分布,根据学生的真实需求筛选合宜的教学内容,通过深度解读文章,确定这一篇独特的教学内容。

扩展阅读

2011版课标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在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做到以下几方面,避免教学内容的泛化。

 

——具体内容请详见《直击新课程学科教学疑难 初中语文》(刘兵等,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52页)

图书推荐

《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李秋菊等,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推荐理由: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仅需要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需要具体的课例作为我们平时课堂教学的参考与指导。而这本书恰好做到了这一点。它由基本理念、课例、行动策略三部分构成。基本理念由事实、课例阐述,通俗易懂,便于接受。所选课例典型,均来自一线的特级教师、优秀教师,他们将新课程理念融会贯通到实际教学活动中,能让读者在思考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新课程理念。而行动策略则是具体指导教师如何将理念实施到教学中,可操作性强。

思考题

1. 有老师在教学《最后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拓展问题:“同学们,祖国在我心中。你能谈谈在生活中我们如何维护祖国的形象,捍卫祖国的尊严吗?”请从避免教学泛化的角度,指出这一设计的不足,并提出修改建议。

 

2.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在教学《睡美人》时,向学生展示了芭蕾舞《睡美人》的三张剧照,第一张是王子吻醒奥罗拉公主,第二张是奥罗拉公主的独舞,第三张是王子与公主的双人舞,并表示:“这篇小说里用‘典雅雍容、飘洒蹁跹’来描写她的舞姿,是很准确的。”请从教学形式与内容结合关系的角度,谈谈这一设计的好处。